这样的改变,似乎预示着自主招生的转向。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规定,精简笔试科目,强化对“学科特长”的考察,同时对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规模,以及各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比例做出指导性限制与规定。
“走过10年后,自主招生回到原点。”有专家给出如此评价。
变化
仅学业突出考生不作为生源主体,凡高考能考查的,自主招生不必再做
如果将10年间的政策文件进行梳理,不难发现高校自主招生选拔人才的定位有所调整。在2005年的文件中,提法为“切实选拔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到了2011年,提法变为“学科特长,以及全面发展且具有创新潜质”。而在最新的文件中,则将招收对象明确为“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
记者注意到,在2005年后的几年,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招生人数被规定为“原则上占其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考生人数较多且生源质量好的高校可以有所扩大。”但如今,这一比例重回5%。采访中,多所高校招生负责人均表示,“现在已经开始做2014年的自主选拔计划,缩小录取比例已是必然。”
对于考生而言,减少笔试科目、强化面试权重,可谓自主选拔形式的最直接变化。《意见》明确,“凡能证明确有某方面特长或潜质的考生,可直接进入学校考核面试环节”,“对于确有必要进行相关学科笔试的高校,笔试科目原则上一门,不超过两门,主要考查考生学科特长基础。”
对此,有专家评价,此举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教育部碍于社会上对自主选拔成为“小高考”、加重学生负担的舆论压力作出的调整;另一方面是教育部要求高校进一步明确自己的选材标准,有的放矢,减少考试规模,提升人才选拔效率。
“对于没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不足、仅是学业突出的学生,不再作为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生源主体,这部分学生可以通过高考录取体系择优录取”,“凡是通过高考能够实现考查目的的,就没有必要通过自主考核再去做”,“在改革完善面试考核方式、实行综合评价上,我们要动真格、想办法、真改革”。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如是说。
改革
并非简单“政策收紧”,扭转“小高考”倾向,要求高校选材有的放矢
“自主选拔的真正意义不在于高校招到多少学生,而在于打破‘一考定终生’,探索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录取方式,向社会、向基础教育传递重视学生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挥潜质与特长的信号。”看到教育部下发的这份《意见》,一些学者难掩失望之情,“如果教育部收紧这项政策,让这项政策仅成为少数学生关注的内容,则很可能降低自主选拔对基础教育带来的导向意义。”
不过,也有一些高校负责人表示肯定和理解,“以往一些考生认为,自主招生就是一次高考前的加分考试,现在明确了,不再是多一次机会。”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介绍说,“以往进入复试的考生多数是全科非常好的综合素质型考生,但今年则不同,能够显示出学科特长与创新潜质的考生更多地进入到复试。以北京某知名中学为例,位列前30名的考生,今年就有1/3没能进入清华大学自主选拔复试环节。”在他看来,此次调整实质上是要求高校进一步体现选材标准,基于学科方向来选拔人才和设计考核环节。
10年的自主招生探索,始终与争议相伴,如今是否“重回原点”?有专家认为,这不应简单理解为“政策收紧”,而应从自主选拔承载的种种困惑与重重压力去考量。
高校自主选拔的目标多元和定位模糊,被教育界人士视为根源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虞立红分析,“比如选材标准‘特’与‘优’的长期辩争,就是表现之一。”另一位高校招生负责人更直言,“10年来,从最初的22所试点高校扩展到90所,有多少高校是在认真研究科学的选材标准,有多少学校是在‘随大流、打酱油’,还真不好说。”
更棘手的是,在自主招生的10年探索中,关于诚信的质疑一直如影随形。有专家分析,当越来越多的考生将自主选拔作为加分的渠道,一所学校动辄七八千名考生报名,加分从5分、10分逐渐突破60分,甚至一本线,这使得自主选拔过程中对诚信与公平的诉求日趋强烈,质疑声也从未停歇。
而同样备受诟病的,还有联考群体。这一设置的初衷,意在方便考生报考,减少旅途奔波,也考虑到高校在文化课考试存在一定共性,如今却被质疑为“掐尖游戏”。有专家指出,“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的初生事物,自主招生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10年重回原点,也就不难理解。”
困局
中学应试教育尚难满足高校选拔特色人才,现有高中评价体系亟待完善
今年年初,北大招办主任秦春华曾以“回归自主选拔的原点”为题,撰文指出要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为基础,而不是以考试成绩为基础进行录取。在他看来,自主选拔录取在我国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移植,只能依靠各试点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进行探索。探索的重点应当是按照本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需求,建立个性化的公平选拔机制和选拔程序。
在教育部此次下发的《意见》中,也指出了类似方向,提出建立健全综合评价体系,要求试点高校考核要结合本校相关学科、专业特色及培养要求,针对不同学科特长的学生采取相应的考核办法,注重考查学科特长基础。同时强调,根据“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情况进行初步审核”。
对此,一些高校负责人在支持的同时,也表现出担忧。比如淡化“综合素质”、强调“学科特色”,这就将“优”与“特”相对立,其实现实中不乏优与特兼具的学生,关键是如何有效甄别。如果将“特”定义在偏才、怪才,则过于狭隘。而一些大学老师更坦言,“高校对于学科特色人才的选拔,依赖于中学提供特色人才成长的土壤。如果中学教育还坚持应试教育的思路,却要求高校在人才选拔时挑选学科特色人才,这在逻辑上是不通的。现在的中学与高校之间不仅不是无缝对接,而且缝隙很大。”
至于“参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情况”的要求,则取决于中学能否对学生提供更科学、公正、有效的评价。记者了解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之所以能实现中学学业水平基础上的综合评价选拔模式,依赖于其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与国民诚信体系的健全,从而保证不同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均衡,考生和学校能够提供具有可比性的中学考试成绩、排名与推荐等。
采访中,不少高校负责人都谈起相似的观点:国外高校,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大学的人才选拔均以追求卓越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公平。之所以能实现这种兼顾,关键在于不同高校的责任互补担当。而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学选拔政策是,将高校放在一个水平线上,让全体高校都在一个模式和框架下招生,高校自身的特色与高校之间的区分度都不明显。“自主招生10年来的困局,与此有关。”
10年,回到原点。在为自主选拔找到回家的路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有许多专家由衷感慨:在社会心理复杂多变、民众诉求日益多元的当下,需要给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提供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改革的空间,否则,实现科学选拔人才的招生考试制度,将只是一个梦想。
版权所有 © 北京网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内蒙古114招生网 – 内蒙古招生考试信息网,内蒙古高考政策,内蒙古高校推荐,内蒙古自考成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邮编:100029
电话:010-80788512 传真:010-80788512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24748号 技术支持:中国网库[
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