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建院“政行企校村合作共赢教育扶贫长效机制”助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

2018/6/28 19:00:00

   经济网讯 近期以来,由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会同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毫沁营镇塔利村、内蒙古晟泰热力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市农村工作委员会等单位密切联系、长期合作、共同打造的教育扶贫新模式浮出水面,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

这个引发轰动效应、颇具推广价值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案例,便是由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团队倾情打造的“创建民族地区政行企校村合作共赢教育扶贫长效机制”课题项目,历时9年的探索与实践,如今日趋成熟和完善,并愈发凸显出其现实的针对性和科学的前瞻性。

起步:一切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

早在2009年,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就积极响应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扶贫的号召,针对内蒙古自治区贫困人口多、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低以及农村牧区产业扶贫的需要,适时形成了“提高职业教育促进脱贫致富能力”的共识。随后,专项课题组成立,“创建民族地区政行企校村合作共赢教育扶贫长效机制”课题项目的研究实践就此展开。

用课题组负责人、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孙喜平教授的话说,

“这个合作共赢教育扶贫长效机制的提出,一切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总的设想是先由政府确定培训对象,再由行业企业提出需求,然后学校因材施教,村民按岗就业,最终实现精准扶贫。”

孙喜平副校长进一步解释,该模式以学校为主体,通过与各级政府的多方联系,确定需要培训的贫困地区村民情况,争取政策支持;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确定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通过与村镇的日常沟通,宣传、动员广大贫困村民参加。

“我们自始至终最为关切的,就是这种合作共赢教育扶贫长效机制下的教育教学问题”,课题组成员、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原党总支书记、院长张雪玉说,“针对少数民族贫困乡村和贫困群体的特点,基于资源有限的现实条件,我们优先解决教育扶贫对象的精准确定问题,将扶贫标准以下具备劳动能力的乡村各民族贫困群体作为扶贫重点和主要对象。接下来就是解决教育扶贫对象的动员和组织问题,现身说法帮助他们转变听天由命、不思进取的落后思想,进而乐于接受教育培训。”

是啊,因为职业教育扶贫对象大多是民族乡村人口,学历层次本来就不高,加之自我约束能力和接受能力都与在校大学生有很大差距,如何切实解决他们的培训培养问题,这就让作为教育扶贫主体的职业院校面临又一个严峻挑战。但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研究团队始终迎难而上、勇于探索,他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千方百计采取灵活多样、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最终确保了教育教学目标和培训培养任务的圆满完成。

实践:多管齐下推进职教精准扶贫

凭借已经有过5年政行企校村合作共赢教育扶贫的探索经验,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紧紧抓住这一良机,率先在全区高校战线拉开了民族地区政行企校村合作共赢、多管齐下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新篇章。

课题组成员、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徐建平教授不无自豪地指出,“民族地区政行企校村合作共赢教育扶贫长效机制”这种全新的模式,很好地印证了国家“职业教育促进脱贫致富能力”的政策要求,也使得“励学力行、善建筑成”的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我们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更加自信,并在由国家示范院校实践向国家优质院校建设的华丽转身中,再次竖起一面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大旗。

那么,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中,又是如何做到多管齐下的呢?

举措之一:主动联系政府扶贫部门,精准确定扶贫对象,按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和招生规模

近年来,各级政府扶贫部门对贫困人口都进行了建档立卡,可以说有非常准确的档案记录,而且每年都会动态调整。学校敏锐地铺捉到这一信息,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政府扶贫部门,并会同乡(镇)村开展调研、访谈和深层次识别,重点关注扶贫对象需要哪些职业教育和更适合什么样的职业教育,根据扶助对象需要和文化程度确定教育扶贫内容,也从根本上解决了教育扶贫“扶持谁”的问题。几年来,学校与内蒙古晟泰热力股份公司合作共建的“热力运行”和“热力管理”专业培训班,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毫沁营镇塔利村、鸿盛工业园区联合开办的贫困村民“物业管理”和“热力运行”专业学历教育班,学员全部来自已经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户家庭。通过在校一年的技能学习和学历教育,这些学员无疑都成为企业和社区骨干,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举措之二:主动联系行业企业,明确培训目标与就业岗位,让扶贫对象看到“真金白银”

学校深谙贫困村民文化水平和阅历见识的局限,主动联系内蒙古晟泰热力股份公司、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鸿盛工业园等行业企业,协调确定职教扶贫的培训目标与就业岗位的同时,积极会同内蒙古扶贫办和乌兰察布红十字会,有针对性地将呼和浩特市武川县8个贫困村、乌兰察布市10个乡的贫困村村民优先确定为订单式技能培训班学员。通过技能培训的村民们,不仅自身素质得到极大提高,而且培训结束后可以从事某个具体企业的具体工作,有班上、有钱赚,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高涨,教学的效果自然也日益显著。

举措之三:因地制宜科学设计教学组织过程,创建“两结合”“双主体”教学新模式

学校始终着眼于政行企校村合作扶贫办学中生源数量、学历层次及企业实际情况等诸多要素的综合考量,注重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科学设计教学组织过程,创造性地采取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相结合、生源地办学和学校集中办学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课题组成员、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一线教师裴艳慧副教授直接参与教学实践,对这项工作如数家珍:我们学校与塔利村和鸿盛工业园区联合举办的村民“物业管理”和“热力运行”专业学历教育,教学场所就选在生源地,实行校村双主体的教学模式;学校与晟泰热力公司合作的“热力运行”和“热力管理”两个专业培训班,教学地点选定在学校,采取校企双主体的教学模式。

举措之四:因材施教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科学化的课程体系和规章制度建设

学校紧紧围绕乡村和企业对各类技能人才的新需求,坚持与时俱进,凝聚多方力量,适时制定了具有很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方案。课题组成员、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一线教师刘燕介绍说,为了满足新时代教育扶贫合作办学要求,我们的教师们自编校本教材10余部,其中有7部已经正式出版,教师团队获得自治区教育厅质量工程1项,立项自治区级课题9项,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荣获多项自治区和国家级大奖。与此同时,学校还总结形成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将教育扶贫合作办学作为常态化工作长期坚持。

成效:教育与扶贫实现同频共振

“民族地区政行企校村合作共赢教育扶贫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其成效显而易见,最为突出的是实现了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的同频共振。对此,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政一班人自信满满。

巴音巴图书记总结说,首要的突出成效,就是通过政行企校村合作扶贫办学,突破了过去普遍存在的“三下乡”、“三支一扶”、捐款捐物等同质化扶贫旧模式,建立起可复制、可持续、造血式教育扶贫长效新机制,政府实现了脱贫的工作目标,企业拥有了发展的人才保障,行业发挥了自身的平台作用,学校实现了育人的终极目标,真正称得上多方合作共赢,可谓从根本上解决了教育扶贫长效性问题。

“我们高职院校通过政行企校村合作扶贫办学,真正实现了职业教育助力精准扶贫这一目标,也为整个社会形成一体化的扶贫攻坚格局打造了样本。”徐建平校长进一步举例说,“我校举办的精准扶贫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让一大批贫困村民先后进入我们的合作企业工作,他们的家庭也从此实现永久脱贫。通过政行企校村合作扶贫办学,一个社会各方力量全方位参与扶贫的浓厚氛围业已形成。”

孙喜平副校长作为课题项目负责人,感慨良多,他深情地说,“通过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更加明确地感受到,要打好扶贫攻坚这场硬仗,就必须真正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企业、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新局面。”

而今迈步从头越。不难看出,踏着新时代强劲的节拍,业已大有作为的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一定会续写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最美乐章。让我们拭目以待!(韩文 王利俊 张雪玉

 

(网络编辑:蒋莉莉)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广告招商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站点留言 | 行业网联盟

版权所有 © 北京网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内蒙古114招生网 – 内蒙古招生考试信息网,内蒙古高考政策,内蒙古高校推荐,内蒙古自考成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邮编:100029
电话:010-80788512  传真:010-80788512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24748号 技术支持:中国网库[ 39.0625]